马宝玉,21岁,河北省蔚县下元皂村人;葛振林,24岁,河北曲阳县喜峪村人;胡德林,19岁,胡福才,18岁,叔侄关系,河北省容城县人;宋学义,20岁,河南省沁阳县(今沁阳市)人。五壮士于1941年9月为掩护部队转移,与日军激战一天,在身处绝境的情况下,纵身跳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牺牲。宋学义1978年逝世。葛振林2005年逝世。
“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这是聂荣臻元帅为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的题词。
1941年秋天,日军受到百团大战重创后,发誓不惜一切代价消灭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于是,接连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发动规模空前的大“扫荡”,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日军进攻的重点。9月,日军调集3万余主力疯狂扑向晋察冀,一时间,边区布满腥风血雨。24日,日军特种山岳部队2500余人,兵分9路,包围易县境内的狼牙山,企图围歼驻扎于此的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第一团。为保存实力,八路军主力避敌锋芒,向外线转移作战,留下七连掩护。几经周旋鏖战,七连圆满完成掩护任务,乘夜撤出战斗。但为了确保部队撤退时的安全,决定留下一个班掩护。六班班长马宝玉得知情况后主动请战。六班原有九人,除四名伤病员外,能参加战斗的只有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五人。五位勇士表示坚决完成任务。
在通往棋盘陀途中,有一个突出的悬崖,俗称“阎王鼻子”,地形险要,只有一条用手和脚攀援才能通过的小路,两侧是万丈深渊。马宝玉决定在这里阻击敌人。乘着月色,他们把团部留下来的几箱手榴弹一束束捆好,像埋地雷似的从山脚一直埋到半山腰。然后,分头埋伏在险要处,注视着日军的动向。
凌晨,日军开始放火焚烧山下的村庄。老乡们向山上转移。为避免乡亲们踩上手榴弹,葛振林跑下山,把乡亲们安全送到后山躲藏。待日军上山时,便不断传来手榴弹的爆炸声。恼怒的日军发起疯狂进攻。但很快就被打回去了。日军以为遇上八路军主力,集中山炮向山上猛轰,还调来飞机轰炸。五勇士商议,敌人火力如此猛烈,凭五条枪,要把日军堵在山脚下是不可能的,必须把敌人引到山上,依靠有利地形,在运动中消灭敌人,才能争取更多的时间掩护部队转移。于是,他们一边向山上撤,一边向敌人放冷枪。到险要处,就打一阵子。日军摸不清山上八路军的兵力,一会儿打炮,一会儿扫射,一会儿又发起小股冲锋。五勇士沉着应战,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直到中午,日军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横七竖八地抛下不少尸体,也没能爬上山。
按预定时间,阻击任务已经完成,五勇士准备后撤。刚走不远,前面出现一个岔路口。一条路从山腰向北,通向主力部队转移的方向;一条路向西南,直通棋盘陀顶峰。向北,他们很快就能赶上大部队。但日军有飞机侦察,想甩掉不容易,还容易暴露主力目标;上主峰棋盘坨,那里三面悬崖,是一条绝路。正在抉择时,敌人又开始往上冲。已经没有时间犹豫了。班长马宝玉看看每一位战友,又望望棋盘陀顶峰。对大家说“走!”第一个走上了通往棋盘陀的小路。大家不约而同地跟了上去,并有意识地留下明显的痕迹,以诱敌上当。日军被五勇士牵着鼻子沿通往棋盘陀顶峰的小路追击。
五勇士登上棋盘陀峰顶,凭借有利地势,顽强地打退了敌人的四次进攻。当红日西沉时,子弹打光了,只有胡福才还剩一颗手榴弹。马宝玉将其插在腰间,从地上搬起石头砸向敌人。看到八路军没子弹了,敌人仗着人多势众,一窝蜂似的往上冲。很快,山顶搬得动的石头扔完了,再也找不到可以杀敌的武器。马宝玉从容地抽出手榴弹,拧开盖子,举过头顶。葛振林、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靠拢过来说:“班长,拉弦吧!咱们死也不当俘虏!”马宝玉却将手榴弹扔向逼近的敌群。然后,抡起心爱的步枪,在岩石上摔成两截。他说:“砸吧!同志们,武器是人民给我们的,死也不能把它留给敌人!”
战战兢兢爬上顶峰的日军愣住了。他们怎么也想不到,牵制他们一天,让他们付出惨重代价的并非八路军主力,而只是眼前的五个八路军战士。敌人回过神后怪叫着逼过来,企图活捉手无寸铁的五勇士。马宝玉整整臂上的袖章,喊了声:“同志们!跟我来!”纵身跳下万丈深崖。胡德林、胡福才、葛振林、宋学义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相继跳了下去。勇士们的壮举令敌震惊。日军指挥官半天才发出“撼山易,撼八路军难”的感叹。之后,命令士兵们立正,向着山崖下恭恭敬敬地行军礼。
五勇士跳崖后,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崖畔的树杈挂住,身负重伤,后被乡亲们救起。
五勇士的英勇事迹迅速传遍了全军、全国,受到人民的敬仰和上级的表彰。1942年5月,晋察冀军区举行了“狼牙山五壮士”命名暨反“扫荡”胜利祝捷大会,授予三名烈士“模范荣誉战士”称号,并追认胡德林、胡福才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通令嘉奖葛振林、宋学义,授予“勇敢顽强”奖章。当地政府在棋盘陀峰顶修建了狼牙山三烈士碑。1959年重建时更名为“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