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党史研究 >

淀上飞兵——雁翎队

来源:未知|发布时间:2020-06-27|浏览次数:
       1938年,日军侵占新安县城后,进行肆意践踏和掠夺。中共新安县委首先在大张庄和郭里口组织起一支水上游击队,抗击日本侵略军。这支游击队40多人,主要以大抬杆(水上打猎的火枪)为武器作战。为了防止浪花打湿枪膛内的火药,人们在信口(点火处)插上一根雁翎,因此,县委书记侯卓夫就给这支游击队命名为“雁翎队”。雁翎队充分利用淀中茂密的芦苇和特殊的地形,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开展水上游击战,痛击日伪军。
      1938年8月的一天,雁翎队得到情报:安新县城的20多个日本兵和30多个伪军,乘坐两艘巡逻艇到赵北口去运东西,预计下午返回。雁翎队决定中途打掉这艘巡逻艇,把设伏地点选在李庄子村东。李庄子是敌汽艇和大型船只的必经之路。旁边芦苇茂密,便于隐蔽,是个打伏击的好地方。太阳偏西,敌人的汽艇进入设伏地点。雁翎队的大抬杆向敌船开火,伴随着雷鸣般的响声,一束束铁砂准确地射向前面汽艇上的敌人。艇上的敌人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消灭了一多半。后面的敌船发现情况后,机枪步枪一起开火。雁翎队则在芦苇丛中安全撤离了。
      1943年秋天,日军由保定通往北平的铁路线被抗日军民切断,保定南边的敌人只好把运输物资的希望,寄托在大清河这条水上运输线上。从天津到保定的水路,必须经过白洋淀。敌人不敢小规模活动,而是采取几十条船、上百人护送的方式,企图保障水上运输安全。为了切断敌人水上运输线,雁翎队决定寻机打掉敌人的水上运输队。9月的一天,雁翎队获得情报,敌船已从赵北口出发。雁翎队的战士们从不同方向悄悄进入设伏地点。中午1点左右,远处传来马达声,敌船很快进入伏击圈,有8只大对艚,两只日军汽艇。队长郑少臣打响第一枪,打死船上放哨的敌人,埋伏在苇塘里的战士一起向敌船开火。只用半个小时,毙伤日伪军100多个。运输船队被截获,大批物资和枪支弹药成了雁翎队的战利品。
      1943年10月4日,雁翎队接到侦察员报告,敌人为了收缩兵力,要把一批军用物资和从白洋淀抢掠的物品分装在4只船上,运往保定,准备逃窜。三区区委给雁翎队下达命令:全歼护送保运船的敌人,不准一粒米、一丝物资运出白洋淀。雁翎队于夜里进入阵地。第二天上午8点左右,敌人的保运船进入雁翎队的伏击阵地。郑少臣一枪把敌人的瞭望哨打掉,枪响过后,孙革等三人从水中攀上敌人的指挥船。这次伏击战,雁翎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截下全部物资,全歼日伪军,并活捉了日军中队长初士加三郎和伪军河防中队长秦凤祥。
      雁翎队锄奸惩霸,端日伪军据点,打伏击,利用冰上、水上优势与日伪军交战70余次,击毙日军25名,俘30名,击毙伪军250名,俘500多名,缴步枪500多支,手枪48支等。为上级党政军机关输送干部、战士600余人,被冀中军区评为抗日先进集体。
Copyright © 2019-2020 保定党史网 版权所有 京ICP12345678 XML地图
主办:中共保定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