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党史研究 >

敌后武工队

来源:未知|发布时间:2020-06-27|浏览次数:
      敌后武工队全称敌后武装工作队,是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共领导下,深入敌后开展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斗争的一种精干的武装组织,最早产生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941年,侵华日军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实行残酷的“封锁”、“清剿”、“扫荡”、“蚕食”政策。我抗日党政军组织总结游击战争的经验,创造出这种新的组织和斗争形式,武工队集党政军民于一体,在敌后地区,广泛发动、组织和依靠人民群众,运用各种方式打击瓦解敌军,逐渐变敌人的“治安区”为游击区,再把游击区变为根据地,有力地配合我主力部队挫败日军的“封锁”、“清剿”、“扫荡”、“蚕食”战略。
      第一个武工队是在冀中七分区定县西城村建立的。此后,各分区武工队纷纷建立,到1942年秋,晋察冀边区根据地主力部队派出三分之一左右的兵力,组成大批武工队,向“敌后之敌后”推进。千百支武工队像一把把锋利的尖刀,刺向敌人的心脏。他们大力袭击日伪军,在保定周围捣毁车站、警察所、维持会及日伪军据点,打入日伪军内部,开展政治攻势,策动伪军反正,瓦解日伪军斗志,使日伪统治的许多组织陷于瘫痪。迫使日伪军不得不调动大量兵力来维持其后方的“治安”,有效地牵制了日伪军向边区根据地的进攻。使日伪军的“清剿”、“扫荡”、“蚕食”计划彻底破产。武工队活动在敌人心脏,利用机动灵活的战术,打了不少胜仗,在抗日战争中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
      冀中军区派出的武工队向敌占区进发新中国成立后,曾参加过敌后武工队的作家冯志,根据抗日战争时期武工队战斗经历创作了长篇小说《敌后武工队》和中篇小说《保定外围神八路》。《敌后武工队》先后三次被改编拍摄成电视剧和电影。
Copyright © 2019-2020 保定党史网 版权所有 京ICP12345678 XML地图
主办:中共保定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