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党史研究 > 专题研究 >

对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保定军民 共建精神文明历史考察

来源:未知|发布时间:2020-07-09|浏览次数:

 
      20世纪80年代起源于保定而后推广到全国的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部队加强自身思想政治建设和同驻地人民群众一起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形式。军民共建活动的开展,对于提高广大军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对于转变社会风气,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研究这一形式的产生和发展,对于加强当前新农村建设及探索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共建精神文明试点应时而生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中央重新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各条战线进行了拨乱反正,破除“左”的思想,医治内伤。随之,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1979年秋天,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叶剑英代表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作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讲话中,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概念。他指出:“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实现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恰当的政治气候。在党中央的号召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积极响应,投身到精神文明建设当中去。1981年,河北保定崔中旺村便进入了历史舞台,继而闻名于全国。在“文化大革命”中,保定是重灾区,无论是地方还是部队都患上了“文革内伤综合症”。粉碎“四人帮”以后最初的几年,由于这里没有认真地清理左倾错误,端正思想路线。结果党风、民风和社会风气没有明显好转。人们的集体观念淡薄了,不少人“重小家轻大家”,还有的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一些传统美德遭到了破坏。当时崔中旺村派性严重,风气不好,打架斗殴、偷盗赌博现象严重,社会秩序和卫生环境很差,与当地驻军关系也不好。当时,村里有人公开到部队的菜园里摘黄瓜、茄子。战士去干涉,他们却说:“别不高兴,子弟兵嘛,不摘你们的摘谁的!”还说:“我们穷,你们富,就得吃你们的,喝你们的,等着瞧吧!还得来。”秋天,有的农民到营区搂树叶,拿回去当柴烧。有时就顺手牵羊,把营区的东西拿走了。战士们为了防范,就把营房的围墙从1.5米加高到2米。老乡也有办法,很快就想出了对策,他们在墙根挖了一个洞,还是照样进来,不仅乱拿东西,还把一头肥猪从墙洞赶走了。崔中旺村附近驻防的是51034部队某部官兵。这是支英雄的部队。抗日战争时它们曾参加过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捷,解放战争时又从东北一直打到西南边陲,朝鲜战争中英勇作战,打出了国威和军威,被彭德怀司令员称之为“万岁军”。然而,当时的军民关系却很复杂和微妙。有一次,部队营房放映电影,临近的崔中旺村和别的村子的青年拥进了营区,把放映场弄得沸沸扬扬,秩序一片混乱。部队首长哪见得这样的混乱,就随口说了句:侦察排要维护好秩序。大概这位首长的普通话说得不甚规范,早已不耐烦的战士误听为“把他们弄出去”,于是就发生打斗,双方争斗升级,竞弄得十多个农民受了伤。此事一出,村民们背起铺盖卷开始告状上访,从保定告到石家庄,又从石家庄告到北京,本来是鱼水关系硬是给弄成了水火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复杂的军民关系开始有了新的变化。1981年11月,驻保部队某部官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华北大演习。演习一切均按战时规定,部队在华北北部依序撒开,或进村落,或入青纱帐,或在山野安营扎寨,实际上是又一次把军队投入到社会的巨大怀抱里。在演习期间,部队官兵为驻地修桥平路搞卫生,军民关系搞得很好。由此,部队官兵受到启示:军民鱼水关系是不可丢,也不能丢的。经过上次“看电影”事件,崔中旺村也不愿看到军民关系发展到如此地步,也想修复军民关系。这样部队和当地村民双方都有了一个共同目标:重新建设军民鱼水一家亲的关系。于是他们联手创造了新形势下的军民关系的经典范例,并由此拉开了全国开展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序幕。当时部队把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好传统带到地方,协助大队党支部用典型开路的方法,改变村风村貌,制订乡规民约,开展“文明之家”活动,办好“青年民兵之家”和“农民夜校”,用精神文明促进物质文明,发展生产,劳动致富。在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村里发生可喜变化,环境得到了治理,打架斗殴、偷盗赌博之风得到了有效控制,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军民关系进一步得到加强。当时有人形象地说:十年动乱给军民垒起了一道“隔心墙”,共建精神文明给军民架起了“连心桥”。
驻保部队随之向保定地委、专署做了汇报。地委书记邢崇智和民政局、公安局、卫生局的同志都去看文明村了。看罢后,民政局长说,搞文明村,民事纠纷少了;公安局长说,共建文明村,是搞好社会治安的有效途径;卫生局长说,大大改善了农村的卫生状况;地委书记邢崇智说,农村经过十年动乱,染上了一种“内伤综合症”,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是综合治理这种病的好形式。
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的土地经营模式发生了变化,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渴望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水平,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增强致富能力;渴望有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改变不卫生、不文明的状况;渴望有一个稳定的生产生活秩序。在这种大环境下,如何适应全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已经是一个重大课题摆在了人们面前了。于是“崔中旺式”军民共建活动便应时而生,继而星火燎原。
      1982年1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保定部队在崔中旺村召开了军民共建文明村的现场会,驻保定部队各级领导到这里听了经验,看了现场。1月10日,保定地委召开由各县负责同志参加的电话会议,要求各县都要大力学习推广崔中旺村军民共建的经验。在此后的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建设的几十个文明村,已开始出现了村容整洁,村风端正,街道平坦,屋院干净,邻里互助,家庭和睦的新气象。凡是文明村活动搞得好的地方,一般都带来了“五风”的变化:一是党风变。村看村,户看户,全村看支部。二是村风变。普遍制订村规民约,治安好转,卫生改观。三是民风变。邻里之间,人与人之间礼让、互助的关系得到鼓励和加强,封建迷信、陈规陋习受到抵制。四是家风变。这一条尤为明显。根据民主制定的文明之家的若干标准,搞得好的村文明之家已占30%左右。出现了一批群众乐道的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和五好家庭。五是校风变。文明之风吹进校园,小学生很易接受,幼小的心灵爱到美好的熏陶。这些变化,“只有在共建精神文明的过程中才能建立和发展,这是时代的特点,形势的要求,也是目前条件下密切军政军民关系的有效途径”,这是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好形式。从此,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便在保定地区普遍展开。
                                   引起中央高层的关注   
      1982年9月11日,党的十二大在北京开幕。这次会议一个显著特点,是在提出经济建设目标的同时,提出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会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在这之前产生的保定军民共建精神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很好载体,是新生事物,它的产生很快就引起了上层的高度关注。
1982年11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北京军区领导同志余秋里、秦基伟、傅崇碧到新城县(今高碑店)崔中旺村视察军民共建情况,听取了村党支部的汇报,看了民兵之家,走访了农户,高度赞扬了军民共建活动。之后,他们又来到涞水县东义和庄。过去,在这个村里,有的“三只手”,群众惹不起、管不了、躲不开,现在自觉改恶从善,走两只手发家的门道,使村不宁变成了村里安;有的过去婆媳常年不和,“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现在道德观念变,老爱小,小尊老,十六年的“哑女”也重归于好,喜眉笑脸地说了话。真正是树文明,正气升。对此。时任解放军总政部主任的余秋里说,还是军民共建精神文明的威力大啊!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军民共建精神文明,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
在参观军民共建文明村之后不到1个月内,12月上旬,时任总政主任余秋里就分别向中央军委和中央书记处汇报了保定地区开展军民共建精神文明的情况。这次汇报引起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在中央书记处的会议上,余秋里根据亲身调查的情况,汇报了农村开展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发生的十大变化。一是村容整洁,讲究卫生。基本做到了街道平整,院落干净,社员开始养成卫生习惯,健康水平有了提高。二是健全了基层组织。大队健全了党支部、共青团、民兵、妇联等组织,干部增强了责任心,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三是出现了婚事新办、丧事俭办的新风尚,改变了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旧习惯。群众说,再也不用为办婚丧大事犯愁了。四是形成了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的好风气。涌现了一大批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民政部门的同志说,建设文明村,民事纠纷减少了,我们的工作好做多了。五是关心国家、爱护集体的精神得到了发扬。五保户有人管了,困难户有人帮了,集体的事大家更关心了。关心国家,拥护集体,先公后私,助人为乐的新人新事不断涌现。六是遵纪守法,治安情况大为好转。经过教育,群众划清了荣辱、美丑的界限,正气上升,邪气下降,基本刹住了赌博、偷盗、打架歪风。七是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农村办起了“青年民兵之家”、俱乐部、夜校,开办了农业科技讲座,成立了文艺演唱组。通过这些活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八是计划生育政策更加深入人心。通过宣传教育,帮助群众破除“重男轻女,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的旧观念,使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得到了落实。九是学校的校风大为改观。通过开展学雷锋、讲文明、做好事活动,小学生守纪律、有礼貌、团结友爱、好学上进,学习成绩普遍提高。十是促进了农副业生产的发展。建设文明村,改善了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使干部群众把主要精力放在生产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使粮食棉花获得了大丰收。
在会上,余秋里刚刚说完,时任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立即问:“群众对此事有何反映,干部有什么看法?”余秋里回答:“群众把生产责任制和军民共建精神文明看成是‘两件宝’。”胡耀邦高兴地说:“十二大开过以后,党中央一直在寻找一种像生产责任制那样起作用的形式,把建设精神文明的任务落实到基层。军民共建精神文明解决了这个问题,它的意义比开一条运河要大得多,因为这是关系到亿万人的事业。”他连声说:“我赞成,我赞成!”
新闻媒体对新生事物是非常敏感的,尤其是在当时那种环境中,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是一件大事。于是,余秋里便答应了媒体采访的要求。1983年春节前夕,余秋里在接见《人民日报》记者时说,被称为军民共建“文明村”的新型拥政爱民活动,正在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地迅猛展开。当前,全军已有5万多个单位(连队、哨所、机关、院校),与驻地人民联系挂钩,军民合作,共同在建设着文明村、文明街道、文明县、文明市。余秋里对于最近一二年里发展起来的这一新生事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几百万人民解放军全部动员起来,在当地党和政府领导下,协助人民群众,把驻地周围的农村、城市,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堡垒,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军队遍布全国,这件事作好了,它直接影响可及于一亿人口的地区。一亿人口带个头,再推向全国,就具有深远意义。     
就在余秋里发表谈话不久,1983年1月13日至l9日,驻保定某部队党委和中共保定地委联合召开军民共建精神文明现场会,交流全区军民共建文明村的经验。全国各大军区、各军兵种及北京军区师级单位也应邀出席了会议。河北省各地、市、驻保部队团以上单位、各市县的主管领导、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先进单位代表、各级新闻单位1000余人参加会议。与会人员参观了1市5县的7个文明单位(村),听取了11个单位(村)的共建经验介绍。时任河北省委副书记邢崇智参加会议并作了题为《认真学习推广保定地区军民共建精神文明的经验》的报告。会后,由北京军区党委、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写了保定地区军民共建文明活动的情况报告。
1983年2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新时期军民关系的新发展》的社论,对保定的军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事业中,显示出的伟大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号召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必须迎头赶上,认真地学习他们的新鲜经验,让军民共建精神文明之风,吹遍全国各个角落。这一社论的发表,对于军民共建活动的深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4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以[1983]28号文件向全党、全国、全军转发了之前北京军区党委、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写的报告。报告指出,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二大精神,对基层进行综合治理、全面建设的一种好办法,是建立和发展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型军政军民关系的一种好途径,也是加强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军队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求各地党委、政府、驻军学习他们的经验,有领导有步骤地开展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
从1983年1月以来,保定的军民共建精神文明的活动就引起了各地党、政、军领导的高度重视。当时,全国各地军民共建活动发生了很大变化。由点向面发展。军民共建精神文明的活动,已由农村发展到城市;由内地发展到边疆;由野战军发展到机关、院校、医院、科研单位;由基层干部战士参加发展到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和离休老干部参加。由浅向深发展。凡是共建活动开展得早,搞得好的单位,都由过去的打扫卫生、美化环境等工作,发展到以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为中心,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身上。共建活动与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紧密结合,互相促进。不少部队把文明村、文明街作为孕育两用人才的基地,既可以把培养人才的成果用于文明村、文明街的建设,又使部队培养两用人才有了广阔的天地。特别令人高兴的是,全国不少地方参照解放军的经验,创造了更多行之有效的好形式。如天津市创造的“干群共建”、“警民共建”、“厂街共建”、“街道自建”;中原油田三厂与当农村社队共建“文明矿”、“文明村”,等等。
随着军民共建活动的深入开展,为了更好地起到一个典型带头作用。1983年8月1日,解放军总政部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了保定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展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人邓小平、叶剑英、聂荣臻、杨尚昆等观看了展览,并分别题词留念。邓小平题词:“发扬我军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叶剑英题词:“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徐向前题词:“军民共建社会主义新道德、新风尚,把我军群众工作做得更好”;聂荣臻题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应军民共建”;杨尚昆题词:“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利国利军利人民”。这些重要题词,指出了军民共建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军民积极参与共建精神文明活动的热情。全国各地都纷纷赴京参观保定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展览,学习保定军民共建经验。由此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在全国全军更广泛地蓬勃开展起来,成为各地移风易俗的巨大动力。
                                   军民共建活动的深化
      20世纪80年代,我国刚刚打开国门,有一些好的东西进来了。当然“由于近年国际交往增多,受到外国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作风、生活方式影响而产生的崇洋媚外的现象,现在已经出现,今后还会增多。这是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保定军民共建活动是适应了当时全国大气候而产生的,是加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个很好的范例,为精神文明的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面对全国学保定,保定如何办的问题,当时保定军民就如何使精神文明建设更上一层楼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在内容上有了进一步深化。
      第一个深化内容:三“普及”活动。有了很好的开端,军民共建便稳步前进。为了适应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84年12月,驻地官兵同崔中旺村开展了普及基础文化、普及科技常识、普及法律知识的“三普及”活动。这一活动,适应了农村新形势的发展的需要,符合了广大农民勤劳致富的愿望,赋予了精神文明建设更加实在的新内容。广大农民称赞“三普及”给他们“送了致富经、搭了致富桥、铺了致富路”。这一活动很快在保定市广大农村普遍推开。1985年7月,北京军区、中共河北省委转发了保定军民合力开展“三普及”活动的经验,指出,“这一活动适应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适应了广大农民勤劳致富的愿望和对文化、科技、法律知识的需求,是军民共建精神文明的新发展。”1994年12月保定地市合并后,市委、市文明委又强调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新市区、满城县“三普及”(普及市场经济知识、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普及法律基本知识)的经验,把文明村建设引向深入。
      第二个深化内容:“做、创、建”活动。“做、创、建”是在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发展的形势下提出来。为充分发挥城市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促进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1985年,保定开展了“做文明市民、创文明单位、建文明城市”(简称“做、创、建”)活动。1995年3月,保定市委制定了《关于深入开展“做、创、建”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划》,为精神文明建设再上台阶做了总体规划。
      第三个深化内容:军民共建文明小区和协作区活动。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决议》还指出,搞好这项建设是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当时精神文明建设大气候不好,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又兴风作浪。《决议》的出台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在这种环境下,保定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涿州等市县创造的军民共建民兵参建协作区和高碑店市军民创建的文明小区,就是这一新的格局中的典型。文明小区和共建协作区就是以营区周围的共建点为骨干,联系附近村镇、学校、单位及其他驻军,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开展共建活动。涿州协作区,把共建协作内容概括为10个方面,不仅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人的素质的提高;不仅包括精神文明建设,也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功劳致富等。文明小区和协作区以共建点为辐射源,给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又一新的内容。
第四个深化内容:军地共建军民团结模范城(县)活动。进入20世纪90年代,保定军民共建又有了新的发展。1990年1月,驻保部队、保定市委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开展军地共建军民团结模范城活动的决定》,主要从提高认识、积极开展双拥活动、深化军民共建活动、共同维护社会安定、合力振兴保定经济、共议军政大事等方面做了规划。同时保定地区的各县(市)也积极开展了双拥共建模范市县活动。1990年5月,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保定市为“军民团结模范城”。1991年1月,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保定市“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1994年、1997年保定又获得“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截止到2008年,保定一共六次获此殊荣。
一项长盛不衰的伟大事业
      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部队战斗力,而且促进发展了地方生产力,对一方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哪里开展这项活动,哪里就发生可喜的变化。
      第一、广大军民的思想觉悟提高了,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在共建活动中,“进一步振奋了人民群众的精神,增强了广大军民实现党风和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信心”,广大军民密切关系思想实际,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动。观念不断更新,认识不断提高,新的道德风尚不断发扬光大。比如,在1989年那场动乱当中,军地审时度势,针对各种错误思潮及时提出开展“联讲”思想教育活动。即联讲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新时代的理想和道德,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第二、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建设。在共建的初始阶段,军民就把学习科学技术、学习文化知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共建的发展,驻军开始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帮助群众脱贫致富。驻保某部他们派出上千个宣传组,深入到社员群众中,在村头、田间、炕头,热情向群众宣传党的现行农村经济政策,鼓励人们走生财致富之路。有的组织有专长的干部战士,到文明村,举办科学种田讲座,传授科学养猪,养鸡知识,加强科学技术的支援。截止到1999年底,驻保部队先后动用机械车辆上万台次,投入100多万个劳动日,参与城乡公益事业建设150多项,协助完成了高易铁路修建、参加了太行山绿化工程和白洋淀温泉城的开发建设等。
      第三、促进了部队自身建设。军民共建为部队提供了向社会和群众学习的大课堂。在共建活动中,许多干部战士通过参加科普辅导和生产活动,学到了一两项专业技术,为部队培养了多方面的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99年,军地共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1400多期,创办共育学校和“三普及”夜校230多个,培养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万多名。
      第四、增强了军政军民团结关系。共建活动的一个历史任务就是医治十年动乱造成的内伤,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实践证明,在共建活动中军民并肩战斗,增进了了解,溶通了感情,建立了完全新型的军民鱼水关系。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保定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从起步到发展,再到壮大,继而走向全国各地,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回顾历史,那段军民共建活动为此后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打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思路脉络。保定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改革开放时代的一个创举,它势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越走越宽广,势必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来源于《河北省党史界纪念建党90周年论文集》)


《人民日报》1983年7月17日。
 雷厉:《历史风云中的余秋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301页。
邢崇智:《建设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好形式—谈谈建设文明村的活动》,《保定日报》1982年3月2日。
《保定日报》1983年1月17日。
同①。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第492页。
 雷厉:《历史风云中的余秋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304页。
 雷厉:《历史风云中的余秋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307、308、309页。
《人民日报》1983年2月8日。
《保定日报》1983年1月14日。
《人民日报》1983年7月26日。
《人民日报》1983年8月2日。
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年8月18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6-337页。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第502页。
《保定日报》1983年1月17日。
《保定日报》1983年1月20日。

Copyright © 2019-2020 保定党史网 版权所有 京ICP12345678 XML地图
主办:中共保定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