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党史研究 > 综合研究 >

让党史文化鼓起前进的风帆

来源:未知|发布时间:2020-07-09|浏览次数:

      党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自身产生、发展及领导人民群众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积淀起来的一种特殊文化类型。它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结晶,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大力弘扬党史文化,可以增进人们的爱国情怀、培育人们的高尚情操、铸就人们的民族精神,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一、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各个时期的党史文化是宝贵的财富
      文化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党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文化类型。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产生和培育了内涵丰富的党史文化,为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有力的思想保证。
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是党史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这些文化精髓共同孕育、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中,是党的崇高理想信念与发展变化着的革命形势与任务相结合的产物。井冈山时期,在极其严酷的斗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一直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和旺盛的斗志,以惊人的革命毅力和吃苦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始终进行着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正是有了党的领导及党的先进文化的引领,革命之火才能燎原。长征时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突破乌江天险、强渡大渡河、激战腊子口、越雪山过草地,克服千难万险,终于达到陕北。“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结束,而且她把红色种子、红色文化传播下去了。延安精神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概括起来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正是在延安精神推动下,她鼓舞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万众一心,驱出日本侵略者,在中国革命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把中国的历史不断推向前进。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两个务必”是这一精神的主题。这种精神贯穿于党中央在西柏坡期间革命斗争的全过程,成为最突出的特点,并且成为夺取胜利,迎接解放,战胜困难,实现转变的强大精神支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国人民继续发扬革命战争时期的优良传统,冲破帝国主义的重重封锁,顶住各种压力,克服重重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医治战争创伤,把一个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建设成为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应是发展的。在国家建设时期,党史文化在党的领导和培育下得以加速提升和发扬光大,并有所创新,涌现出了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大庆工人、共产党员王进喜不怕任何困难、艰苦创业的大庆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雷锋精神等等。这些革命精神及其凝聚的党史文化魅力,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为广大人民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提供了精神支柱。
改革开放以来,党与时俱进培育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的64字创业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以敢闯、敢冒、敢试、敢为天下先为主题的特区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非典精神;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抗震救灾精神等,这些新时代革命精神彰显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勇前进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多年来的伟大历史证明,先进的党史文化彰显的强大的影响力、感召力和生命力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坚实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二、发展党史文化必须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
      先进文化是健康和科学向上的,是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党史文化集中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党史文化的精髓,决定着党史文化发展方向,彰显党史文化的感召力、影响力和生命力。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党史文化发展的根本任务,体现了两者本质要求的内在联系、目标指向的高度一致、价值追求的有机统一。
      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是由党史文化的性质决定的。任何文化都是为一定的阶级、民族、国家或政治集团服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性和民族性。对此,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提到: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他又进一步阐述:“文化是反映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但它同时又能指导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在由政治、文化、精神和机制等因素构成的党史文化体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最基础、最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明了党史文化政治立场,体现了党史文化发展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党史文化发展的根本任务,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党史文化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作用,切实打牢党史文化为党服务、为民服务、引领先进文化方向的思想政治基础。
      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是由党史文化建设的规律决定的。文化发展同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一样,有其独特的规律。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自觉地探索和总结,进而把握、遵循和运用文化发展规律,并及时地把对文化规律的认识转化为党的文化方针和政策。在推进党史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掌握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还要掌握党史文化建设的特有规律,始终把党史文化的政治本色放在第一位,把体现我党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作为根本着眼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党史文化要始终保持文化的先进性,引领文化前进方向,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党史文化建设。
      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是由党史文化建设的目的决定的。大力发展党史文化,根本目的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政治本色,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激发人们对党的无尚忠诚、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发展先进党史文化的根本任务,就紧紧抓住了坚持什么样的党史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党史文化这个根本问题,有利于党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努力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发展党史文化的生动实践
      贯穿到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高尚的价值追求是先进文化的生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决定着党史文化的发展方向,而且彰显着党史文化的感召力、影响力和生命力。坚持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文化建设全过程,党史文化的发展就有了深刻的政治意蕴和丰富的时代内涵。因此,这就要求始终坚持党史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党史文化应有的本质和根本目的,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史文化之路,坚持“姓党为民”、服务人民,始终把政治本色放在第一位,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旋律。
      体现到党史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在党史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中突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旗帜鲜明地唱响时代响音,大力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努力在引领风尚、服务社会、资政育人、推动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我们必须“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这样我们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党史文化资政育人功能的发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深入研究党史文化的深厚内涵,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党史文化研究领域的应用研究。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突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题材创作。在纪念建党90周年活动中,全国各地党史文化优秀作品丰富多彩,突出宣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题。比如,天津出版了《伟大旗帜·光辉历程》等24种党史读物,辽宁出版了《党在我心中》小学、初中、高中三个读本等。影视作品方面,北京的《红色地图》,江苏的《雨花台》等。湖北、河北开设红色微博,吸引了数十万青年人参与互动。新闻媒体开设的大量专栏、专版、专刊,进行党史文化宣传和传播。
      渗透到党史建设各领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体现到党史建设各个领域,不断提高培育的质量和水平。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党史工作者从源头上理解、本质上领悟、系统上把握,打牢践行的思想基础;坚持舆论引导,充分报道培育践行的生动实践,形成持续有力的舆论声势,营造有利于培育的深厚氛围;注重党史文化熏陶;搞好典型示范,树立标杆榜样,形成培育践行的鲜明导向;强化实践养成,坚持用重大课题、项目等工作加以锻炼,突出实践培育功能,在履行任务中砥砺意志品质;完善制度保障,制定完善日常行为准则,建立有效激励督导机制,推动培育工作规范化、常态化。
      四、始终把培养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作为发展党史文化的重点
文化建设要有扎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党史文化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起着重要导向作用。发展党史文化,必须始终扭住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这个重点,必须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筑牢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精神支柱,把培养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党史文化素质、修养和崇高精神追求作为党史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检验党史文化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
      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方向盘”。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能激发人们产生崇高的人生追求和强大的精神力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人们的思想日益多元多变。这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定理想信念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在这种形势下,邓小平深刻地指出:“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因此我们才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叫做万众一心。有了这样的团结,任何困难和挫折都能克服。”因此,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贯穿于党史文化建设始终,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不断增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坚决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
      端正价值追求。崇高的价值追求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回答了“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坚持什么精神”的根本问题,集中体现了崇高的价值追求。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关系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思想意识也更加多元多样多变的大背景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一些不良价值追求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正确的价值追求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侵蚀。邓小平曾经说过:“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不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思想和行为,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让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祖国、崇尚荣誉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
      强化文化品格养成。文化品格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必须具备的文化品性和风格。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理应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升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是党史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党史文化品格的重要载体。强化党史文化品格养成,就要培养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紧密团结的集体主义精神,一往无前的改革创新精神,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精神境界、促进自我完善、推动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由于我国社会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以先进思想文化应对腐朽思想文化渗透,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潮,打牢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思想道德基础等工作变得尤为迫切。“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因此,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前进的航程中,党史文化必须占领思想道德建设高地,必须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提高道德荣誉感、道德判断力和道德约束力,更高标准地恪守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始终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崇高的道德追求。
 
(文章入选2012年全国首届党史文化论坛征文)


《毛泽东选集》第1巻,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页。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页。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4页。
《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9-110页。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7页。
《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34页。
 欧阳淞:《认清形势,乘势而上,努力提高党史育人工作科学化水平》,载《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12期。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2页。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1页。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页。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4页。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6页。

Copyright © 2019-2020 保定党史网 版权所有 京ICP12345678 XML地图
主办:中共保定市委党史研究室